牢記初心使命 不負殷殷期望——寫在一例ECMO輔助下行復雜超高危PCI術的高齡患者出院之際
ECMO,中文全稱“體外膜肺氧合”。俗一點來說,就是“人工肺”。其主要原理是把患者靜脈血引出體外進行氧合,再將氧合后的血液輸回體內,用于供氧,暫時替代心肺功能。
從1972年開始,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ECMO有了太多讓猝死患者“起死回生”的傳奇。過去的幾年,ECMO走向了重癥領域的巔峰。目前,是否掌握ECMO技術已經成為衡量一家醫院甚至一個地區急危重癥救治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
如何以黨建高質量引領業務發展高質量,走好醫院內涵式發展之路?院黨委朱宏軒書記高度重視,并且明晰了路徑、謀劃了舉措:以重點項目為載體,大力推進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以黨建全面過硬引領醫療業務更加過硬,協調全院兄弟科室通力合作,助力業務發展。業務副院長李松森親自部署相關專業多名骨干醫生、護士前往鄭大一附院、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進行為期3個月的進修學習。進修人員學成歸來后以點帶面,利用休息時間在科內一帶三反復多次進行理論及操作培訓,詳細講解每一個流程步驟及需要注意的細節問題,強化管理標準,確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83歲高齡的宋奶奶,患高血壓病、糖尿病多年,老來得了冠心病、嚴重的心肌缺血,每日靜坐、臥床休息時也頻繁發作心絞痛,間斷含服硝酸甘油緩解疼痛,煎熬度日。到市內大醫院就診,冠脈造影示血管狹窄過于嚴重,無論行外科冠脈搭橋術還是內科介入支架術,風險都太高。行冠脈搭橋術,怕年老虛弱身體扛不住,術后恢復困難。行支架置入術,左主干、回旋支均是一絲線樣的血流通過,右冠彌漫狹窄90%,就是說為心臟供血的三根血管馬上都要完全閉塞,停止為心臟供血,病情非常危重,因此手術風險極高。看著宋奶奶整日在疼痛中煎熬,薛書峰主任醫師提出為患者嘗試ECMO保護下支架置入術,李松森副院長查房后,立即組織“冠心病精準診療團隊”進行聯合會診,專家們一致認為宋奶奶適合在ECMO支持下行冠脈支架植入術。經與家屬溝通,上午十一時方案確定,十五時在CCU醫生護士及麻醉科胡杰主任、超聲科王華醫師配合下成功安置ECMO,李松森副院長、薛書峰主任醫師、潘廣杰主任醫師為患者行冠脈支架植入術,于左主干及右冠脈分別成功植入支架,患者冠脈血流一下子通暢了!在ECMO保護下,患者手術順利,術中生命體征穩定,術后轉回監護室。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穩定,ECMO運行6小時后,成功撤離。
傳統高危復雜冠脈病變,行支架植入術,術中突發心臟驟停、惡性心律失常、慢血流風險極高。但是,在ECMO的循環支持下,提供一定壓力的動脈灌注血,在突發一過性心臟衰竭時,保證機體的供血供氧,避免心功能進行性惡化和多臟器衰竭,提高手術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此技術為更多高危復雜的冠脈病變患者,帶來更多的救治手段。
ECMO雖然能替代心肺功能,但它畢竟是非生理的人工裝置,這項技術需要專門的人員管理,管理不好就可能產生嚴重并發癥。因此ECMO團隊需要有一批訓練有素、操作熟練、步調一致的醫務人員,不僅有相同的救治理念、操作流程和醫學管理方法,還必須有極大的熱情和奉獻精神。李松森副院長帶領ECMO團隊成員每日到患者床旁查房,詳細詢問患者生命體征、出入量、調整藥物劑量等;護理團隊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各項監測指標,既要制動防止穿刺部位出血又要適當活動防止血栓形成等。功夫不負有心人!于ECMO撤機后的第2天患者順利脫離呼吸機,生命體征平穩,宋奶奶精神煥發,非常開心,她說感覺自己神清氣爽!今天是術后第7天,宋奶奶即將出院,她拉著姑娘的手,健步走在走廊上,開心地說:“謝謝中心醫院的醫生、護士們!是你們讓我又活過來了!”
生命因為疾病而苦難,又因為遇見醫護而充滿希望!身為醫護的我們,每一次出發,都是一場執著于生命的奔赴。不畏艱難,不辭辛勞,只要有一分希望,必當盡百分努力,這是中心醫院人“生命至上 真誠關愛”的責任與擔當!
CCU 陳繪麗 高毅鵬 牛曉華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